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保护e社区
讲座纪要 / 砖石土构筑物遗迹保护实例
发表时间:2017-12-29 阅读次数:1839次
 2017-12-29 季鑫焱 

 

 

讲座纪要

Summary of the lecture

 

 

 

 

 

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双林副教授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楼会议室讲演,其讲演主题为“砖石土构筑物遗迹保护实例”。讲演以5个案例分享的方式,与我们分享了在文保工作中,对于砖、石、土这几类文物的保护经验。

 

本次由交大曹永康副教授主持,周双林副教授进行讲演,与会听众多为业内从业人员。

 

 

 

 

 

 

讲演会开始阶段;周教授讲演中

 

 

 


PART I

案例1-寿县城墙的病害调查

 

 

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淮南市寿县,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

 

经过现场调查发现,城墙上存在砖块、灰缝缺失、石材风化等病害现象,城墙使用的砖块历史悠久且繁杂,包括早期砖、近代维修砖、1982年所维修使用砖等不同时期的砖块。

 

 

 

寿县城墙与不同时期砖块痕迹

 

 

 

砖块、灰缝缺失以及石材风化病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砖块的材质属性,在现场使用了回弹仪进行强度检测;同时也进行了采样,后期使用扫描电镜进行微区观察分析;以及圧汞测试法测量不同砖材的孔隙率。为后期修复的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回弹仪现场强度检测

 

 

 

ZI与Z3样品在扫描电镜中放大500倍的图像细节,以及孔径尺寸分析

 

 

 

圧汞测试分析后所得数据

 

 

 


PART II

案例2-望都汉墓病害调查

 

 

望都汉墓位于河北省望都所药村东,京广铁路西侧,为东汉郛阳侯孙程墓葬。汉墓长46.7米,宽32.7米,封土最高处11米。望都汉墓壁画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东汉墓室壁画之一。

 

经过现场调查,在墓室内的墙壁上发现泛碱、冷凝水、微生物生长等问题,而在壁画上存在剥落、可溶性盐等病害,严重危及壁画的保存。

 

 

微生物生长、冷凝水、泛碱、剥落、可溶性盐病害现象

 

 

科学调查主要以取样进行实验室分析为主,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微区观察,并结合使用能量色散型荧光X射线(EDX)对材料进行了鉴别。得出了壁画下层的砖含有较高硫酸镁盐分的结果,此种可溶盐应为砖与石灰层反应形成的结晶,石灰层硫酸盐化会引起对绘画的颜料层产生挤压、膨胀作用,最后导致绘画层的脱落。因此,在修复阶段有进行脱盐处理的必要。

 

 

可溶性盐样品

 

 

扫描电镜观察200、500、1000倍微区图像

 

 

样品EDX谱图

 

 

 


PART III

案例3-少林寺塔林病害分析及保护措施

 

 

少林寺塔林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

 

经过调查发现,较大数量的墓塔塔身上存在砖块缺失、风化、植物生长等病害,另外,某些墓塔还发生了较高程度的倾斜结构问题。为了确保后期加固修复效果,采用了原材料的风化砖样品,进行了小范围的加固模拟老化实验,模拟过程中共使用了8种不同种类的高分子加固剂,在阶段性的周期内对加固效果(重量变化、色泽变化、抗压强度、冻融实验、耐盐实验)进行评定,选取最合适的加固剂。

 

 

砖块缺失、风化、植物生长、倾斜现象

 

 

加固老化模拟实验样品

 

 

样品冻融试验

 

 

3天以及半年后的加固效果检验

 

植物灭杀4天、1个月、1年后的情况

 

 

 

 


PART Ⅳ

案例4-承德普佑寺石刻文物保护

 

 

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内。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

 

经过现场勘察发现,寺内石刻文物存在严重的裂隙、表面泛盐等病害现象。针对这些病害,周双林团队在修复工作中,采取了脱盐、清洗、粘结加固、防水、灌浆处理等保护修复手段。科学、合理、有效的对寺内石刻文物进行了保护,取得了良好修复效果。

 

 

表面泛盐

 

 

脱盐处理

 

 

清洗区域与清洗后情况

 

 

灌浆加固

 

 

 


PART Ⅴ

案例5-通辽哈民忙哈遗址的保护

 

 

哈民忙哈遗址是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30公里、南距通辽市约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介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之间,地处西辽河平原东部、科尔沁沙地腹地,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哈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近千件。特别重要的是在7座房屋遗迹中发现了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完整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另外在几座房址当中还发现凌乱堆弃的大量人骨遗骸,反映了当时部落战争的真实场景,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居民的社会结构、政治关系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由于遗址残存的木质结构为生物有机质,而现场遗址环境为露天的状况,对木结构的保存极为不利,因此周教授介绍了当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考古遗址上建盖起1300平方米的保护棚的过程,将发掘出来的房子构架、人骨遗骸进行现场保存与展示。

 

 

遗址残存房屋顶部木质结构

 

 

遗址残存人骨遗骸

 

 

 

挖掘遗址的保护棚建成

 

 

 

周双林教授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多年,长期进行科技考古与材料学方向的研究,对实际的文保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与见解。此次讲解为广大听众从业人员提高了业务水平,开拓了思路。在会后为听众进行了答疑解惑,解答了工作中所碰见的专业问题。

 

另外,他特别提到了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提升很快,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文保领域,在现代文物保护的工作中只有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题。

 

 

 

 

(编辑:周雨珏)

 

近期讲座纪要:

 

讲座纪要/威尼斯专题一·威尼斯的形成

 

讲座纪要/威尼斯专题二·威尼斯所面临的威胁与“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