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保护e社区
维尔茨堡主教宫是如何修复的?听德国专家现场谈|2018中欧培训(二)
发表时间:2018-11-09 阅读次数:2356次
 唐洁琼

 

第八届欧洲历史建筑保护高级研修班


 

 

 

 

 

本期为“第八届欧洲历史建筑保护高级研修班”考察与学习内容,仍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研究中心主创建筑师唐洁琼女士撰文,她已在上期微信文稿考察之旅,从柏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拉开序幕|2018中欧培训(一)》与大家分享过相关内容。

 

本次研修为期15天,全程在德国和意大利进行,由德国和意大利资深遗产保护专家、教授及项目负责人讲授,我们将陆续邀请参加本次研修活动的学员为大家分享来自古迹保护第一现场的知识与见闻。

 

 

 

 

 

在柏林,我们跟着文物管理者考察了多个遗产项目,紧接着第二站来到了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历史名城——维尔茨堡(Würzburg),我们将要探访的是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维尔茨堡主教宫”(Würzburg Residenz)。

 

维尔茨堡,德国中南部著名城市,地处巴伐利亚州美茵河河畔。公元704年,其名称首见于文件记载,10世纪后成为主教城市,大量兴修教堂。其后几百年的宗教和王权更迭,这里始终是统治阶层的权力中心,城市建设经历多个繁荣期,最终建成一座具有鲜明巴洛克风格的城市。

 

 

 

美茵河畔维尔茨堡的城市风貌,马林贝格城堡要塞(Festung Marienberg)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维尔茨堡主教宫是这里最为著名的建筑,也是德国最大的宫殿之一,建于1720年至1744年,顺博恩(Schönborn)家族时任主教约翰恩·菲利普·弗朗茨(Johann Philipp Franz)之宫邸,宫廷建筑师巴瑟萨·诺依曼(Balthasar Neumann)设计,欧洲巴洛克后期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内部同时带有早期洛可可装饰风格,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

 

二战中,城市遭受严重轰炸,但战后重建较高还原了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重建后的主教宫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维尔茨堡主教宫及宫廷花园 (Würzburg Residenz & Court Garden)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宫殿前广场及建筑主入口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为我们授课的是Alexander Wiesneth博士,来自德国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的负责人,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维尔茨堡主教宫的重建与修缮,可以说对这座建筑了若指掌。

 

 

 

授课照片,右一为Alexander Wiesneth博士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Wiesneth博士带领我们从宫殿前广场经主入口进入建筑,规划了一条沿“门厅 - 花园大厅 - 主楼梯及天顶壁画 - (二层)白厅 - 国王厅 - 系列主题起居室”为流线的讲解路径,另外还有建筑内部著名的宫廷礼拜堂(又称大理石礼教堂),和外围的宫廷园林。

 

Wiesneth博士的解说着重于建筑内重要空间节点的建造历史、风格特征以及战后重建、修缮的情况。

 

 

 

维尔茨堡主教宫平面图 - 本次参观流线(实线:一层;虚线:二层)

(图片来源:Alexander Wiesneth博士提供


 

 

 

 

 


PART I

建筑门厅与花园大厅

 

 

建筑的门厅现为全室内空间,但在原设计中是半室外的宫殿入口,供马车回转落客。为实现空间的无柱,同时避免门厅尺度过大,抢室内空间的风头,设计师使用了一个起拱微小的顶部结构覆盖这个大跨度门厅,控制空间高度,达到欲扬先抑的设计效果。

 

主教宫建筑室内是禁止拍照的,这也是对于建筑物的保护措施之一,因此文中出现的建筑内部照片均为网络来源。

 

 

 

维尔茨堡主教宫门厅:由于拱顶较平,对结构精度要求高

(图片来源: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宫殿、园林及湖泊管理处官网

http://www.residenz-wuerzburg.de/englisch/rooms/index.htm )

 

 

在门厅四周的墙体底部,大家注意到有一条明显的返潮痕迹。Wiesneth博士解释道,建筑本身没有地下室,虽然在修缮过程中对墙体作了注射防潮处理,但无法完全阻断潮湿上侵,加之建筑墙体在战争时期,受过高温炙烤,后又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吸收了大量无机盐,内部含水率和化学组成都发生了变化,一旦受潮,返碱情况比一般墙体严重得多,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情况。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德国很多战后修缮的建筑中,除了让墙体自然排盐,他们一般也不会采取其他主动的干预措施。

 

 

 

门厅墙体底部明显的潮气和返碱痕迹

(图片来源:同上

 

 

接着,我们进入与门厅联通的花园大厅。该厅处在建筑中轴位置,面向宫廷花园,室内精美的天顶壁画和石膏装饰是其特色;由独立于墙体的大理石柱支撑拱顶,丰富空间层次,打造场所的仪式感;朝向花园一侧使用大面积落地窗,自然光线充足,内部更可饱览花园景致。

 

 

 

花园大厅

该厅在战后1950年开始修复,并陆续复原内部装饰和壁画,最近一次修缮在2017年1月,以清洗灰尘,修补裂缝、空鼓,局部(金属钉)加固为主。

(图片来源:同上

 

 

 

花园大厅室内细部

(图片来源:同上


 

 


 

 


PART Ⅱ

主楼梯与拱顶结构

 

 

楼梯之于巴洛克建筑,是塑造空间的灵魂所在。建筑师Balthasar Neumann为主教宫设计的主楼梯是整个建筑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空间之一。

 

大楼梯位于入口门厅的北侧,由两跑组成,第一跑连接门厅至半平台,第二跑分为左右两股,通向宫殿二层的白厅。

 

楼梯厅上方由一整片巨大的拱顶支撑,其尺度之庞大、结构之严谨、装饰之精美,都是欧洲同时期建筑中的顶级作品。

 

 

 

主楼梯厅

(图片来源:网络)

 

 

主楼梯厅平面跨度18x30米,最高处达23米,空间无柱,上部大跨拱顶可谓挑战结构极限。

 

由于对施工工艺和精度要求极高,原定工期不断延迟,屋面结构于1739年完成,其后在有屋顶遮蔽的情况下又花了3年多的时间,才将下方的楼梯和拱顶结构建成。

 

 

 

主楼梯厅

(图片来源:网络)

 

 

Wiesneth博士介绍,此处的大跨拱顶在设计上采用了类似于密肋的整体结构,起微拱,在靠近柱头处使用实心砖砌块,增加结构承载力和强度,其他部分使用轻质多孔的凝灰岩(德语:Kalktuff,其性质类似水泥,内部掺有砂石颗粒),加强肋之间局部再用金属铁件拉结牢固,如此形成的拱顶结构坚固、整体性强但质量轻。

 

 

 

 

主楼梯上部拱顶,形似上翻密肋结构,加强肋布置较密。

(图片来源: Alexander Wiesneth博士提供 )

 

 

 

拱顶结构剖面示意图(红色:实心砖砌块;蓝色:凝灰岩砌块)

(图片来源: Alexander Wiesneth博士提供 )

 

 

 

 

 

 

 


PART Ⅲ

壁画

 

 

Wiesneth博士接着重点介绍了绘于主楼梯上方的壁画。在建筑完成后的1752年,新任主教格雷芬劳(Karl Philipp von Greiffenclau)聘请威尼斯画家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绘制了这幅迄今世界最大的整体天顶湿壁画《行星与大陆的寓言》。

 

 

 

Tiepolo绘制,主楼梯天顶壁画《行星与大陆的寓言》

(图片来源:网络)

 

 

四方壁画的中央为行星众神,以希腊神话及人物为主题创作;四边则分别为地球上的四大洲,描绘各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壁画用强烈的游记感简述一部融合历史、艺术、地理、人种的四大洲寓言。

 

结合大航海时代背景,这样的主题是当时欧洲社会在科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主流趋势。

 

此外,精明的画家更是结合壁画主题将主教格雷芬劳(Greiffenclau)的圆形肖像插入壁画,通过构图使其在众神围绕下成为整个天花板的焦点,而建筑师诺依曼(Neumann)以及他自己,也出现在主教周围,成为作品的签名。

 

 

 

美洲全图

(图片来源: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宫殿、园林及湖泊管理处官网

 

 

 

欧洲全图上方主教格雷芬劳的圆形肖像

(图片来源: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宫殿、园林及湖泊管理处官网

 

 

在二战中,幸亏诺依曼(Neumann)设计的坚固拱顶,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这幅旷世巨作。但战火和自然因素还是对其造成了大量破坏。

 

关于主楼梯整体结构和壁画的修复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战后初期,最先介入保护和重建的是来自盟军MFAA-遗迹美术文献部的美国军官John D. Skilton。他在战后第一时间来到维尔茨堡主持了该建筑(包括主楼梯在内)的抢救性保护。

 

当时整个建筑物的木屋架屋面被烧毁,惟独主楼梯上方的拱顶因为石质结构得以幸免,Skilton立即四处奔走寻找可用的材料,在雨水和恶劣天气到来前重建建筑屋顶,覆盖拱顶结构以及下部的精美壁画。

 

 

 

维尔茨堡主教宫战后损毁照片,图中下方惟一一处顶部仍完好的就是主楼梯的拱顶结构

(图片来源:网络)

 

 

壁画和上部拱顶结构虽得以完整保存,但没有得到彻底修复。日积月累,破损持续加剧,壁画存在褪色、泛碱、面层剥落等风险,拱顶也有结构隐患待彻底排查和修复。

 

1996年对壁画做了一次面层修复,但治标不治本。

 

直到2003年,启动拱顶和天花的全面大修,在大楼梯上方搭建桁架和操作平台,对上部结构和天顶壁画做了全面、彻底的病理检测,再对应进行修复。另外为防止水对壁画的影响,结构层下部还设置了防水膜,连接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实时监控各项环境指标,以确保壁画保存的安全性。

 

此次修缮历时3年时间,花费共计22000个工时和100万欧元的资金。终于使得主楼梯大厅焕然一新。

 

 

 

2003年大修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同上)

 

 

 

2003年壁画修复前后对比,污渍清理、面层固色处理后,画面重又清晰可见。

(图片来源:同上)

 


 

 

 

 

 


PART Ⅳ

国王起居室

 

 

沿着主楼梯我们来到建筑的二层,这里有整个宫殿中最重要的典礼、接待空间——白厅(White hall)和国王厅(Imperial hall),以及一系列如镜厅(mirror cabinet)等小型房间,每一间都有不同的装饰主题,室内设计精美,并陈列大量19世纪前德国及欧洲各地的艺术收藏品。

 

 

 

国王厅内景及Tiepolo所画天顶壁画

(图片来源:同上)

 

 

二战时在收到盟军空袭消息后,主教宫从1939年开始对室内家具和可拆除装饰进行陆续移除,迁至安全地点保存。在1944年战争结束前夕,政府已对国内几乎所有的文物建筑(包括维尔茨堡主教宫在内)完成摄影采样(彩色照片)。

 

1945年3月16日维尔茨堡遭受全面空袭,主教宫除了主要墙体,其余屋面、房间近乎全毁。

 

得益于之前的各种文物转移和科学记录工作,以及战后Skilton等人的抢救性临时保护措施,建筑被相对妥善地保存到1960年,在资金和技术到位后启动了全面重建。

 

其重建工作之细致,可以从今天的成果中看到。修复工作者沿用了传统工艺,力求复原建筑原初状态。直到1986年最后一个镜厅完成,主教宫重新对公众开放,标志着重建工作的基本完成。

 

而后续,德国政府仍在不断对这座建筑进行细节的修缮和升级维护。

 

 

 

主教宫镜厅历史照片,战前所摄

(图片来源:网络)

 

 

 

复原后的镜厅

(图片来源:网络)


 

 

 

 

 


PART Ⅴ

宫廷礼拜堂

 

 

主教宫另一处闻名于世的亮点,是位于建筑西南角的宫廷礼拜堂。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小礼拜堂完成于1743年,因其优雅的空间形制和极具艺术价值的室内装饰成为18世纪德国最成功的宗教建筑。

 

这个礼拜堂也被称作“大理石教堂”,内部大量运用大理石装饰元素以及石膏雕塑,后期Tiepolo所绘的两幅壁画更为其增光添彩。

 

该礼拜堂外部为砖石结构,在二战中破坏相对较轻,均在后期逐步复原。

 

 

 

宫廷礼拜堂内景

(图片来源:网络)

 

 

参观中有个小插曲:当我们对礼拜堂内的彩色大理石叹为观止时,博士告诉我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造大理石。

 

维尔茨堡所在的地区天然矿石资源贫乏,建筑多为砖砌结构,大理石外观是由特殊石膏掺混天然矿石粉调色、塑型而成。

 

此类仿大理石装饰面层被广泛用于包括墙、柱、装饰细部,甚至家具、艺术品表面,自然的纹路和逼真的质感是根据设计不断重复“调色-浇筑-打磨-勾样-填充”等步骤实现的。

 

该工艺在这一地区相当成熟普遍,并且保留、传承至今,因此在后期的修复中工匠仍然能沿用传统工艺还原建筑原貌。

 

 

 

人造大理石(Scagliola)制作过程,该工艺始于17世纪,常见于意大利、德国。

(图片来源:网络)

 

 

 

 

 

 


PART Ⅵ

宫廷花园

 

 

 

宫殿及宫廷花园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结束了室内参观,我们来到室外的宫廷花园,这里如今作为城市花园对公众开放。

 

这座花园一方面是宫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体现巴洛克风格的园林设计手法;另一方面,它的外围正好落在维尔茨堡老城墙的位置,因此充分利用保存的城墙片段作为景观收头,让中世纪城市的历史轮廓得以最好的保留,可谓是历史价值的双重叠加。

 

 

 

维尔茨堡主教宫总平面图 :前广场、主体建筑、宫廷花园;图中花园边界形态即反映维尔茨堡老城墙轮廓

(图片来源:Alexander Wiesneth博士提供)

 

 

 

维尔茨堡老城墙局部片段,即宫廷花园的边界轮廓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PART Ⅵ

结论

 

 

结束参观,我们对建筑的维护现状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为何原本的殿前广场如今被用作城市停车场;建筑室内是否有空调和新风等配套系统,以确保冬季等极端气候下的舒适度;建筑防火、疏散问题等等。

 

Wiesneth博士说,有些问题相关部门也正在跟进,比如近期会提上日程的前广场停车场整改、门厅流线优化改造,以及周边环境的风貌治理与景观、视线的强化管控等。

 

他补充道,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登录、维护、监管都相对简单,申遗成功后对建筑的后续管理肯定做得不如现在的文物。但是2010年时巴伐利亚国家宫殿、园林及湖泊管理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标准更新了该建筑的保护文件,对文物的核心区、缓冲区做出明确划定,量化保护要求和措施,制定管理和运营标准,对建筑实施全面监控,在不破坏文物价值的情况下提升建筑性能等等。

 

 

 

宫殿前广场,现作为临时的停车场,供社会车辆停放。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纵观维尔茨堡主教宫的重建历史以及后期维护、管理、运营,给我们三点思考:

 

1. 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就已形成成熟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的评价系统,建立全面的数据库与档案记录,包括详尽的图纸、文字、影像资料;尤其在战争中预判风险,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及时转移、保护或记录文物。

 

2. 战后重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以抢救性保存为主,有条件则原样重建,但时间、资源、技术等匮乏,导致重建存在较多问题,留下不少次生隐患。第二阶段:提升保存状态和使用性能的修复,常采用“边修边用”、“分区分阶段”的精细化修缮模式,多为局部工程,不影响使用,以获得充裕的修缮时间,和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重质不重量,力求完成质量较高的修复工作。

 

3. 早期的遗产申报流程相对简单,申遗成功后对文物的保护要求不完善,相对的,监管力度不够、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以联邦州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机构在近年加强了保护、管理力度,工作正在系统化的提升,值得国内相关部门和从业者交流学习。

 

 

 

考察期间学员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审读:丛绿  编辑:周雨珏)

 


 

 

往期培训记录:

 

考察之旅,从柏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拉开序幕|2018中欧培训(一)

 

 

近期文章精选:

 

千年泗泾:养在深闺人未识

 

巴塞罗那有什么秘密?让人一次次想要再来|一城一曲

 

赫赫有名的“亭子间”,名字居然和棺材有关!|名家专栏

 

木材病变及结构加固·“木结构历史建筑国际培训”课程纪要(三)/近现代专委会

 

故都洛阳(一):13个王朝,如何在此建他们的都城

 

考察之旅,从柏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拉开序幕|2018中欧培训(一)

 

 

 

 

往期培训记录:

 

考察之旅,从柏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拉开序幕|2018中欧培训(一)

 

 

近期文章精选:

 

千年泗泾:养在深闺人未识

 

巴塞罗那有什么秘密?让人一次次想要再来|一城一曲

 

赫赫有名的“亭子间”,名字居然和棺材有关!|名家专栏

 

木材病变及结构加固·“木结构历史建筑国际培训”课程纪要(三)/近现代专委会

 

故都洛阳(一):13个王朝,如何在此建他们的都城

 

考察之旅,从柏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拉开序幕|2018中欧培训(一)